2013年度,经济日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新闻立报、特色立报、深度立报、服务立报”的办报理念,不断创新报道内容,突出经济特色,改进作风文风,扩展传播渠道,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重大报道不断创新。我们深化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着力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报道,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精心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道,认真做好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在重大报道中始终坚持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读者意识,着力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读性、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做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宣传,我们推出了“接力改革大业”系列特刊,用8个跨版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重大改革举措,资料详实、版式精美,在中央主要媒体中独树一帜,受到读者好评。“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报道,选题典型,主旨鲜明,文风朴实,语言生动,读来耳目一新,催人奋进,给人以精神引领和路径启示。 经济特色更加鲜明。我们围绕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加大了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和分析,加大了对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力度,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专栏围绕经济增速、物价、投资、消费、外贸等热点,主要针对舆情发声,鲜明阐述本报观点,及时引导舆论。加强事前策划,针对经济数据的发布时间,组织深度报道,做到月度数据有分析、季度数据有评论、年度数据有专家解读。不定期推出“钟经文”、“金里伦”文章,深入阐述带有研究性、探索性的经济热点问题。“经济时评”每天针对即时新闻发声,及时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增办“金融观察”版,财经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年终报道用28个整版,分主题梳理了一年来的经济亮点、政策发展。 国际报道持续加强。“环球经济”更加突出新闻性和财经特色,记者在第一时间发回消息和述评观察,突出了国际报道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国际视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连续刊出国内知名专家对全球经济、国际贸易、新兴市场经济、欧债危机等读者关切的热点问题的展望。如针对世界自贸谈判焦点问题推出的系列评论文章,针对美联储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刊出的国际资本流动系列报道,均突出了国际报道的针对性和服务性。我们还积极配合中央领导出访、参与在国内举办的重要国际论坛等方面的报道,扩大本报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全媒体架构初步成形。2013年是经济日报全媒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新媒体部与技术处整合后,加大了对全媒体建设的研究,公共稿库的建设步伐加快。报社采编部门与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法人微博的报网融合、报网互动、报博联动有了新的突破。此外,经济日报法人微博及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阵地建设初见成效。现在,经济日报法人微博在新浪、腾讯以及人民网三个网站加起来的粉丝数已经超过了460万。 “走转改”趋于常态化。“走转改”活动开展两年多来,采编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成为采编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走转改”活动增强了与读者的联系,推出了更多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报道,文风更加“短实新”。今年以来,编委会成员多次分别带队深入基层采访,各部门主任、副主任也多次带队参加,使“走转改”活动更加富有成效。由编委会成员带队的“转型升级调研行”、“深化改革进行时”等大型采访活动,以中西部省份为主,采访深入扎实,报道鲜活厚重,受到了广泛好评。“走转改”也推动了采编队伍的建设,一批专栏作者脱颖而出,各个行业及专业领域的记者采访报道水平明显提高。 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工作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日报2014年度邮局发行量达到71.81万份,比去年同期增加6.77万份,增长10.41%,实现了经济日报连续10年的稳定增长。广告经营工作在市场形势总体下滑的情况下,我们进一步整合经营资源,探索采编与经营工作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广告价格体系,完善代理机制,探索重点行业经营办法,鼓励面向市场开拓创新等系列措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有关政策,报刊出版导向正确,出版内容与规定的出版宗旨一致,刊发重大选题内容均履行备案手续,出版质量符合规定,无涂改、出租、出借《报纸出版许可证》的行为。报刊不存在超越业务范围、一号多报、一号多刊、转让出版权利等违规出版行为,一年中未发生因主报而引发的诉讼案件。因本报属中央级党报,社长、总编辑由中央安排学习事项,故未参加岗位培训。报刊刊载广告没有违法违规现象,经营中无任何违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