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政策法规 | 服务指南 | 登记管理机关 | 登记管理信息 | 登记管理论坛 | 设立登记 | 网上投诉  
2014年度
110000000019 中国气象局
时间:2015年06月01日

事证第   110000000019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14  年度)

 

 

单 位 名 称

中国气象局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中国气象局

宗旨和

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管理保障。  气象法规建设  气象行业规划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业务管理  气象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  气象宣传教育  国务院交办事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

法定代表人

郑国光

开办资金

34831(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财政补助收入)

举办单位

国务院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9726.69

75649.01

网上名称

中国气象局.政务

从业人数

222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14年,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各项气象预报服务成绩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形势,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及应急联动响应职责,及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公众和各行各业提供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圆满完成北京APEC会议、南京青奥会、云南鲁甸地震等专项气象保障工作。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5%,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0.2%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为78公里,全年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9.9%,新媒体气象服务用户过亿。全年因暴雨山洪、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做出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5.8分。 二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全国2/3的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7个试点城市共建135个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健全与农业、国土、环保、交通、住建、旅游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增幅达120%73万名气象信息员、7.8万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43.9万个气象大喇叭等预警发布设施逐步融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森林草原火险气象服务保障效果显著。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高速公路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健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东北区域人影基地建设进展良好。全国人影作业效果明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运行,实现气象、海洋、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重污染天气等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加大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的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与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成效明显。建成国家级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中心,规范发布标准及工作流程。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及减排效果评估。与住建部联合建立指导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工作机制。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完成652项气候可行性论证。为433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开展气象条件预报服务。提交我国碳排放峰值、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等10余份咨询报告,完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政府评审、谈判及宣讲工作。发布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温室气体公报和气候变化绿皮书。联合有关部门完成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完成中国极端事件灾害风险与适应国家评估。高分辨率全球气候系统模式、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四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进展顺利。出台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目标任务和评价方案,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测评体系。30个省(区、市)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16个省(区、市)政府将气象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试点省(市)政府发布年度进展评价报告。浙江、河南等省政府工作组专项督查气象现代化工作。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取得进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启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获批国家科技计划和行业专项31项,启动全球资料融合与再分析、干旱科学试验重大行业专项。深入实施气象人才工程,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科技骨干明显增多,“双百计划”被中组部等三部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与4省(市)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与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院校建立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联合培养气象人才机制。 五是气象改革稳步推进。出台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意见,建立推进改革决策、统筹协调、督办督查和宣传引导机制,确定8个改革试点单位。出台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召开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明确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与任务。国家级、省级气象服务业务改革启动试点,省市县三级集约化预报流程得到优化。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继续深入。地面观测业务改革取得进展。公开气象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确定下放1项、取消3项行政审批事项。完成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改进全口径综合预算编制机制,试行气象部门三年滚动预算编制。 六是现代气象业务建设进展良好。省级现代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得到增强,初步建成一级部署、两级应用、多方共享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业务。全国88.1%县(市)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业务,省及省以下气象台有序开展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实时业务。持续推进精细化预报业务,开展34185个乡镇天气要素预报、10公里分辨率的格点化降水预报,9个省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乡镇(街区)。改进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国家级GRAPES区域模式、集合预报系统、台风模式、环境气象模式实现升级并业务化,第二代月、季预测模式投入业务运行,县级综合预报业务平台在14个省份应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投入业务运行,全面完成航危报业务改革,观测自动化全面推进。风云二号G星成功发射,风云三号C星投入业务运行。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4%。建成国家级气象通信同城应急备份系统。国家级广域网速率提高到300Mbps。地面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实现业务试运行。 七是依法发展气象事业逐步深入。配合全国人大农委、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调研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征求意见工作。推进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等管理办法的制修订。制定出台20部地方性气象法规和政府规章。会同13个部委完成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气象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全年新认定防雷工程甲级资质企业增长44%。加强气象标准制修订,4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首批气象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首次开展全国气象部门重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调研。制定加强新疆气象工作的意见,召开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国际气象科技合作成绩显著。积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有关工作。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风云气象卫星发展战略国际咨询委员会。多双边合作、与港澳台气象科技合作及援外工作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黄超  联系电话:01068408171  报送日期:20150330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10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京ICP备案:13022218 版权所有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0-2016 www.ljli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